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福安市“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入选。
(附部分项目名录)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这民谚中价比黄金的茶,说的就是咱们福安的坦洋工夫!因为早在1915年就与国酒茅台一同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所以位列福建三大工夫红茶(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之首。
“工夫”红茶(亦称条形茶)是我国的传统名茶。这“工夫”可不是凭空而来,靠的是历史的积淀。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由福安坦洋村人胡福四试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传统坦洋工夫红茶以“坦洋菜茶”为原料,芽梢肥壮或短小,有茸毛,制成红茶具味高香浓的特质。从绿叶到红茶,经诸多复杂工序,看天做茶,手法善变,独创改单式为复式的“萎凋法”和精制筛分法,形成一套科学性的“揉茶绝活”,即“轻~重~轻~和慢~快~慢~抖散”,反复三次,从而做成最佳条索。每道工序皆有诀窍,精彩迭出。
坦洋工夫红茶的初制过程包括萎凋、揉捻、渥红、干燥四个步骤,再经过复火、筛分、拣剔等精制工序,分成各个级别的商品茶。从初制加工到精制筛分,经“抖、分、捞、选、簸、漂”六大核心工艺技法的十几道制作工序,形成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有光的成品。冲泡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爽醇厚,叶底红匀光亮。
早在清朝,福安坦洋工夫就经广州运销西欧风靡皇室。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边各县茶叶也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声名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0-1936)的五十余年,坦洋工夫红茶每年出口均上万担,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都成为它的铁杆粉丝,当时每年收到的外汇茶银就达百余万元。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产量锐减。
百年后的今天,坦洋工夫在历史的基础上迎着时代风浪再次起航。在福安市委、市政府“遵循绿色发展、注重质量兴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高位推动下,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中国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产品、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称号,成为当今中国红茶标准的制订者。
同时,福安市还把坦洋工夫作为区域公共品牌,积极通过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创新制茶工艺、推广物联网技术、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和加快推动茶旅融合等多种形式,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茶园面积约30万亩,2020年毛茶产量2.8万吨、产值17.6亿元、综合产值90亿元。
6月10日,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以“传承技艺 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福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精品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福安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钟宜国,福安市政府副市长张为明等领导出席活动。
近年来,福安市坚持“绿色发展、质量兴茶”理念,集中优势资源,持续抓好坦洋工夫品牌建设,坦洋工夫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茶叶区域最具经营力品牌”等荣誉,同时,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精品展开幕式)
本次展览活动以福安坦洋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坦洋工夫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主线,通过展览、实物、传统工艺制作现场演示、多媒体等形式,集中展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的保护研究成果。
在展厅搭建出的老字号店铺情景空间里,大家还近距离观赏老式茶盘、茶碟、茶箱、茶筛、揉捻机、畲族采茶女服饰等50余件实物藏品,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现场体验筛分、揉捻、烘焙等制茶技艺并品尝工夫茶。
(观赏非遗传承人筛分技艺)
当天下午,在恭王府博物馆会议室还举办了“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福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制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等议题。
(福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此次坦洋工夫茶进京展览展示,以深入中国人日常生活数千年的“茶”为讲述对象,诠释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主题,同时也展示了闽东干部群众滴水穿石、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向建党百年献礼。
(精彩展演吸引现场嘉宾及媒体朋友纷纷驻足拍照)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
(图文部分转自今日福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